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设为首页   |   加人收藏  |    新浪微博

温馨提示:

搜索关键词请输入地址

践行新理念 聚力新发展 奋力书写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7月2日,在成都高新区,全球领先的医药企业赛诺菲宣布,“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及“赛诺菲全球研发运营中心”落户成都,这也是世界500强医药企业首个在蓉直接投资运营的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

一天后,成都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在新津投产,将参与成都地铁5号线地铁车辆以及成都地铁9号线无人驾驶车辆的牵引系统的制造装配。未来,该公司还有望把城际铁路牵引系统的技术由法国转移至成都工厂。

两大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子、投产,彰显了成都强大的磁场引力。据市经信委介绍,今年1—5月,纳入全市重点跟踪服务体系的450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453.0亿元。其中,五大支柱及五大优势产业涉及重大项目386个,完成投资398.7亿元。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面向全球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聚焦高质高端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万亿级产业,加快培育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万亿级产业,发展壮大2个具有区域带动力的先进制造千亿级产业……落实新要求,推动新发展。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经信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生态圈,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工业力量。”

统筹工业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功能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推动经济组织方式转变的全新变革,是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5月28日,一场电子信息产业“专家+龙头企业”主题沙龙在菁蓉镇举行,电子科大、京东方、成都格芯及其配套关联企业参加,企业们就自身发展情况、上下游配套需求等进行交流发言。完善产业配套,做好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配套是企业们提出的诉求和期待,同时也是成都建设电子信息功能区的关键之一。

产业功能区如何实现优化发展?据市经信委介绍,将以全市重点产业生态圈建设为牵引,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比较优势,统筹工业产业布局,明确先进制造业各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错位协同发展;统筹工业空间布局,确定各功能区的产业空间规模,并推动合理布局;高质量完成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目录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强化产业功能区生产要素保障、功能要素保障、生活要素保障,加快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在分析遴选的基础上,全市确定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20个产业生态圈予以重点推进,完善深化各产业生态圈的建设推进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主要承载功能区的产业分工、重点任务,从源头上指导各功能区错位发展,协同联动。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未来也将有更多“章法可依”。成都将按照“六有”要求,加快建设专业化平台和服务机制,做到有一个城市生活设计模型、有一张产业链全景图、有一批市场化投资平台、有一套专业性政策保障体系、有一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有一批国家级功能中心和创新中心。产业功能区的实施,使得成都产业空间发展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此外,成都还将聚焦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方向,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做强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和“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我市工业云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改造提升食品、家具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稳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

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5月10日,紫光芯云中心开工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该项目定位为科技企业总部办公基地,将建成集研发、测试等于一体的研发平台,未来将引进紫光集团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紫光芯、网、云业务相关知名企业入驻,成为紫光集团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新一代信息产业集聚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成都融入全球经济版图的示范性、引领性、旗舰性产业。目前,全市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领域已具备相当规模,吸引了英特尔、华为、戴尔、纬创、联想、京东方、德州仪器等一批世界级企业来蓉投资,具有较为完整繁荣的产业链,形成了领先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优势。

一个重大项目落户,带动一个产业兴起,这样的生动实践在成都“蔚然成风”。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成都还瞄准重点企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重要科研院所,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分区域组织集中开工仪式,形成了“赶超比拼”的良好氛围。

为抓好重大项目工作,成都通过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推进机制,抓出了成效、抓出了效果:今年1—5月,中电熊猫8.6代线、城投远大工业化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大成涡轮设备再制造等53个项目竣工投产;融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威高医疗装备产业园、中植一客新能源扩能等75个项目开工建设。

产业项目不仅有“颜质”,更有“气质”。今年1—5月,386个五大支柱及五大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98.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3.0%。五大支柱及五大优势产业投资占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投资的88%。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19.1亿元、98.9亿元、34.9亿元。

加快重大项目招引促建,将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市经信委还将加强对央企、“独角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工业和信息化类企业的分析研判,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着眼产业生态,梳理产业生态圈所需功能要素,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性项目,优化项目投资建设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成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新开放观服务全省跨越发展

加快构建立体开放新格局

省委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如何落实好省委“一干多支”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成都首位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以新开放观服务全省跨越发展?

推动产业省域协同发展,落实《成都市支持工业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试行)》,组织部门、企业赴省内其他地(市)州开展项目对接合作。根据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导则和重点产业导则,重点推动劳动密集、资源依赖程度高、环境容量要求高的产业省内再布局。其中,围绕对全市重点产业,协调地(市)州开展跨区域零部件协作,引进建设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比如,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已吸引玻璃基板、偏光板、印刷电路、特种气体、特种化学品等20多户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成都及德阳、眉山、绵阳等城市。

同时,市经信委还大力推动建立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协作配套机制,实现与市州产业跨区域布局和工业梯度转移,系统打造区域利益发展共同体;推动产业链协作,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发展模式,支持引导在蓉企业在川配套发展;建立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综合服务与信息共享平台,鼓励行业商(协)会、信息平台等中介机构有序参与产业协同发展工作,拓展企业转移信息对接渠道。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更要放眼世界。成都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蓉桂陆海通道、蓉欧快铁建设机遇,推动“成都制造、成都创造”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旺盛需求和广阔市场相衔接,进一步深化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产能合作。同时,发挥“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交往中心等交往窗口作用,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强化企业服务和要素保障

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为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市经信委研究明确了51个课题,由班子成员带队对标先进城市,深入全市20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实施“解剖麻雀”式精准调研,形成了一批具有方向性、前瞻性的调研成果。

围绕新时代成都“三问”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目标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企业服务、要素保障等,开展精准调研,摸清发展现状,客观剖析目标企业及其所属行业的亮点、难点、痛点,既总结工作局面好的经验,又深入分析具体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企业、行业各阶段发展需求和自身工作需求,找准下一步工作的新发力点和落脚点。

“开展‘大调研’活动,就是要力求全面摸清情况、厘清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全面落实年’各项工作,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落地见效。”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做好企业服务和要素保障工作?市经信委在创新企业线上线下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上发力,不断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创新政策要素方面,围绕产业功能区建设,出台了《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成都市加快医疗美容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支持政策;在创新企业精准服务方面,形成市、县两级一体化企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政策法规进企业”活动,深入大中小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和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在创新土地要素方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成都市工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的实施办法》,创新建立了以“一图一表”为核心的工业用地产业准入审查机制,下放项目用地年限在20年以下的审批权限,建立项目达产和用地到期评估制度;在创新资金要素方面,设立了“产业生态圈园区建设贷款风险资金池”风险补偿资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园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创新能源要素方面,编制《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能源发展规划》和《成都市燃气设施布局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的实施意见》……

此外,还将持续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成都造“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5G、清洁能源等新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实施“5G+”,重点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云医疗、云制造、数字娱乐(电子竞技)、无人机应用等,更好助推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