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设为首页   |   加人收藏  |    新浪微博

温馨提示:

搜索关键词请输入地址

成都跻身“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 为西部树立典型样板

    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经济基础更加雄厚。昨日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继宁波市、苏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后,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企业会创造更多财富,智能制造会让产业转型升级、低碳环保,也将有更多高薪岗位提供给市民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将从城市布局影响至每一个普通市民。

为何选择成都

产业优势大 智能制造方面走在前列

为什么选择成都?

“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成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有较大的优势。在集成电路、航空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人才支持。

    “在智能制造方面,成都工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制造的意识、行动和装备技术水平方面,非常有特色。”上述负责人举例说明,如成飞公司将高端数控装备、3D打印等新设备、新技术,运用在歼击机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西门子数字化工厂,实现了研发、生产、物流和质量管理体系全部数字化,通过MES系统和柔性的生产线,可实现电子产品的混流生产,“跟德国、美国比,中国完全可以在智能制造方面弯道超车,成都在这方面走在不少城市前列。此次工信部也希望成都发挥优势,形成模式,抓好推广应用,在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整体水平上,归纳总结出一套经验,作为试点示范,给其他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成都的国防军工有着雄厚的基础,军工人才丰富,为“军转民”、“民参军”提供了强大保障。

试点带来什么

获先行先试机遇 企业市民都将受益

    “从企业发展,到普通市民,都将受益。”试点示范将为成都带来什么?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工信部批复,成都将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以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体制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三个创新试点为突破,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建设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城市,将成都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全国西部地区树立制造强市的典型样板,为《中国制造2025》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

    工信部还表示,将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下,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成都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优先在成都布局,并将相关试点成功经验及时向全国推广。

    国家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将为各地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的机遇,试点城市将得到更大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部属高校的专家将为试点示范城市提供专业咨询和智力支持。

试点如何推进

2019年实现四个方面在全国率先示范

    市经信委透露,试点示范从2017年到2019年分三年推进,每年度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四个方面都有具体细化目标。

    到2019年,成都将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大通道率先突破,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投入水平大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在全国形成率先示范效应。

    昨日现场,成都明确了2017年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方面,成都将实施工业互联网基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绿色制造推进工程——工业云平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绿色产业等成为关键词,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和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力争2017年末,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

    成都还将建设一批国际、国家和区域性技术标准服务平台,2017年末,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这是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意味着成都在西部名列前茅。”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解释。

    此外,成都还将开展企业服务型制造试点,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和工业特色示范小镇建设。

加码产业引导

设立超120亿元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

    今年,成都将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一方面,成都将组建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加快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和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天府新区、青羊区等区(市)县开展技术、产品、装备、模式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创新试点。

    成都还将推进“蓉欧+”陆港产业园建设,引进欧洲端及蓉欧快铁沿线国家地区优势产业和技术研发企业,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中韩、中德、中法、新川、中古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探索成德绵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推进成阿、成甘、成凉等飞地合作园区建设,在国际产能合作、产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突破。

    此外,成都还将围绕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建设和三大创新试点,构建务实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金融支持方面,成都今年不仅将重点运行好菁蓉创富基金,还将设立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用于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同时,今年成都还计划设立轨道交通投资基金,设立并运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和工业园区产业基金。通过基金运行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金融资本力量支持成都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