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设为首页   |   加人收藏  |    新浪微博

温馨提示:

搜索关键词请输入地址

全市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20.4亿元

成都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18日软洽会上发布的《2015年度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全市软件服务业规模体量约占全国的4.8%、中西部地区的31.9%和西部地区的45.9%,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六位。

产业实力稳步增长

    2015年,全市软件服务业快速增长,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约44%,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6.7%,实现利润总额300.6亿元,纳税152.5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市“突出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015年,全市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20.4亿元,同比增长13.5%,约为2010年的2.76倍,是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初创时2003年的41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22.6%。

    2015年,全市软件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054.2亿元,同比增长12.2%,约为2010年的3.33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27.2%。全年实现软件出口13.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8.3%。

    同时,紧随全球发展趋势,成都软件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实现软件产品收入807.4亿元,同比增长21.7%,占软件业务收入的39.3%,是2010年的2.34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8.5%;实现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234.3亿元,同比增长6.5%,占软件业务收入的60.1%,是2010年的4.66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36.1%;实现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52.4%,占软件业务收入的0.6%,是2010年的2.23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7.4%。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43.0%提高到2015年的60.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产城一体深度融合

    坚持“产城一体”发展思路,持续打造产业创新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软件名城,全市软件服务业各个特色领域蓬勃发展,不断渗透和融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全面崛起和民生服务提质增效。

    第一产业方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通过推进“汇农网”三农电子商务平台、生猪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新农通”信息服务平台、都市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等涉农信息化应用,不断发展农村、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程度。

    第二产业方面,坚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工业将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我市软件服务业对城市工业的替代率达17.7%,较“十一五”末2010年的13.5%提高4.2个百分点,以软件服务业为代表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充分融入城市工业经济。

    第三产业方面,实施服务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鼓励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信息化、物联网等应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5年,我市软件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1.98%。

驱动增长促进转型

    软件是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报告》指出,2015年,随着《成都制造2025规划》的编制,成都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信息消费等机遇,突出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软件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大数据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

    通过对我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的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企业日益重视生产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投入逐年提升,2015年较2014年增长了124.1%。占销售收入14%的信息化投入,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企业利润总额同比提高了71%。调查统计还显示,在自动化投入中,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企业生产设备总资产的59.6%,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38.9%。在企业的信息设备方面,百人拥有计算机量41.2台,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量的比例为44.2%,其中联网数字化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量的比例为21.9%。在制造过程信息化方面,自动化生产、数字化作业编制、信息化生产监控的运用呈现良好趋势。